幻灯二

中国高校青年教师生存状况,太现实了!

职称评定:青年教师之痛


职称评审:让教师赶不上趟的规则变迁


大学职称评审规则的规则年年变,甚至有的学校9月份启动评审程序,8月份新规则方才姗姗迟来。更有某些省份主管领导大笔一挥,从现在开始全省高校职称停评2年!

刚刚筋疲力竭地满足了论文总数要求,评审时又徒增国家级课题指标,待你获批国家课题,又要“驱逐出境”访学一年。

面对善变的规则,教师们的步伐永远不赶趟儿!

其实,大学老师痛心疾首的不是职称晋升速度的快慢,也不是不评正高誓不休的职业虚荣,而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挫败感,以及评审失利后的生活困顿。

大学教师的晋升门槛为何越来越高?

如果大学的治理方式不变,今后大学的晋升门槛会越来越高,而且,当年被晋升门槛为难的教师,在拥有评审权,媳妇熬成婆之后,变本加厉地抬高门槛。这越来越高的门槛,会为我国大学带来一流的学术和教育吗?未必。

今天,在我国985高校中,每个教授都能列出一长串成果,可是,这些成果中,有多少是教授们自己真认为有价值的?而除了谈论课题、经费之外,还有多少教师在谈教育理想、学术理想,能花时间静下来和学生一起谈人生?毋庸置疑,在数量指标之下,大学可以展示的成果越来越多,教师们也越来越忙,然而,大学却失去了灵魂,功利的教育和学术追求,对大学精神、文化的伤害是致命的。



大学也是潜规则的江湖

徜徊在大学中的权力幽灵一位学问突出的教师所受到的尊重、所享受的物质待遇、所拥有的话语权,常常赶不上一位学术不那么突出、却占有一官半职的教师。于是,对大多数青年教师来说,与其追求思想上的自由和学术上的卓绝,不如谋取个行政职务来的更实惠、更体面!

为什么青年教师会热心于追逐权力呢?

原因无他,就在于中国的高校是个权力场。这个权力场主导了人才选拔、学术科研、评奖评优和资源分配。在人才考核和选拔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中国的高校里,无论是评职称,还是出国深造,抑或是行政提拔,那些拥有一定职位的,或者与权力者走得很近的教师,较之那些只甘于科研或教学、不擅长搞关系的没有一官半职的普通教师来说,占有很大的优势,也更容易被评上教授或得到提拔。

科研经费,今天你报销了吗?

今天看见一位同学在图书馆帮老师整理科研经费的报销发票,说实话挺震撼的。一是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多发票,餐饮的、打车的、购物的,各式各样让人眼花缭乱。二是佩服她的耐心和技术,满满一桌子发票很多已经弄得非常整齐,排列有序。三是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危机感,在目前以科研为核心的高等教育体制下,整理发票应当成为每一名合格的硕士生和博士生所必备的技能。


中国高校教师跌入“社会底层”?

与其他行业的薪酬相比,中国大学教师的收入水平偏低。

有相关调查发现,北京市属高校教师的平均工资卡内收入低于北京市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而日本高校教授的年收入仅低于飞行员,居各行业第二位,副教授居第四位,讲师居第八位。在香港,高校教师平均工资水平在全社会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与公务员工资水平相同,同时拥有比较丰厚的住房津贴或校内宿舍等。

头戴紧箍咒,宁守五指山

南方一所重点高校人文学科任副教授的M老师,博士后出站后进入了高校。但他的妻子还在读书,孩子尚小,家里只有M老师一人工作,加上房贷,每月的家庭支出都在一万元以上。仅仅依靠学校的那点收入来养家,远远不够。M老师课余会给一些刊物写写稿子,也时常给校外学生和培训机构上课,挣钱贴补家用。

像M老师这样在校外兼职的青椒为数众多。尽管如此,进入高等院校的门槛却愈来愈高。随着教师待遇下降,学校想真正吸引合适的人才越来越难;同样,具有相应条件的博士想要进入较好的高校也越来越难。仅仅十几年前,211学校毕业的硕士可以较为轻易地进入中山大学等南方较好的高校任职。如今,国外知名大学的博士毕业生想要进入这些学校都要经历一番厮杀拼搏。


高校的青年教师压力更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各方面:

1.代际特征明显。青年教师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与老一辈学者有很大不同:一方面他们追求更为实用的知识技能(如拥有多类资格能力证书),敢于展现自我,渴望自我价值实现,希望尽快得到社会的认可、尊重、理解和信任;另一方面他们又过度关注自我,一切努力都围绕着是否有利于个人职称晋升和职务升迁,谋求“工具合理性”。他们不是老一辈那种理想的、奉献型的群体本位主义者,而是倾向于务实的、功利性的个体理性主义者。

2.青年教师的价值观输出方式。有相关调查发现,高校青年教师中超过60%的受访者会在课堂上讲述“自己的生活经历”。其中,有不少教师会“告诉学生社会的阴暗面”。一些青年教师将课堂或讲座变成自我价值宣言的场所,将自己的不满在课堂上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来,或牢骚满腹、或慷慨激昂地表达自己的价值主张。消极的认知态度结合独特的价值观输出方式,虽然对青年教师自身利益实现作用不大,但势必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产生很大影响。


3.对生活质量抱怨较多。在受访青年教师中,年工资收入3万-6万元占八成,31.1%的受访者每月有结余,而68.9%处于收支平衡或“赤字”状态
青年教师刚入职不久,工资和职称相对较低,申请课题经费难度较大,同时结婚、买房、买车、子女升学、赡养老人等现实问题又需要很大开销,收入和支出两方面的挤压作用迫使很多教师在工作之余不得不从事各种兼职活动。


师道兴,则国家兴

面临工作生活多方面的压力,这是多数高校青年教师无法回避的生涯阶段。青年教师因入职时职称低、薪酬低,为排解大城市物价上涨的生活压力,会挖空心思在本职工作之外寻求生财之路,这些因素严重影响着高校青年教师未来的学术发展潜力

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需要创造青年教师发挥才干的制度环境。建立以学术评价体系为准绳、公平竞争为导向的职称评审机制和收入分配制度,在相关决策和权益的规划中,为青年教师的发声留有一席之地,师道兴,则国家兴。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内容页广告位一